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助力咸宁乡村振兴

招商引资 2019-04-18 22:4667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核心提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党做出的重大决策,而将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能够有效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乡村环境治理、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业农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

  自从2014年底浙江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其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并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2016年7月,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培育约1000个特色小镇。2017年1月,湖北出台的《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力争3到5年,在全省规划建设50个国家及省级特色小(城)镇。特色小(城)镇已成为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标杆。

  在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首批127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等5个特色小镇入选。2017年7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湖北省又有荆州市松滋市洈水镇11个小镇入选。虽然两次公布结果中咸宁市仅有嘉鱼县官桥镇入选,但从两次入选的403个特色小镇类型分析,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占比高达60%以上,可见文化和旅游产业将是今后特色小镇发展的主流趋势。咸宁市是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市。温泉文化、三国文化、砖茶文化、闯王文化、桂月文化、嫦娥文化、“铁军”文化、红色文化、提琴戏文化、瑶族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与大批原始的湖泊、山岳、洞穴交相辉映,独特的文旅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禀赋使咸宁发展特色小镇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为加快咸宁市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17年咸宁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色小(城) 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方案》,并于2018年4月组织开展了市级特色小(城)镇创建申报、审核、评选工作,确定了向阳湖名人文化小镇、陆溪三国田园小镇、赤壁市赵李桥砖茶小镇等20个小镇为咸宁市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单位。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共同发力下,咸宁市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后发优势。

  咸宁市首先应在“特色为魂、产业先行、功能联动、集约发展”的新型镇域经济发展定位基础上,结合现有资源优势,围绕咸宁旅游、文化、健康等核心特色,将低碳、科技、智慧等未来发展趋势融汇到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之中,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产业融合功能。其次,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的发展思路,发挥特色小镇的集聚功能,吸引各种高端要素,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产业聚集的“溢出效应”。最后,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培育创新创业土壤,激发创新活力,转化创新成果、形成全新的众创空间和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创新功能为特色小镇建设增强动力和活力。

  在特色小镇具体建设中必须厘清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只有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才能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实现三个促进。一是以诚信促进服务质量。政府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做好服务工作,提升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动力。其次,在项目引进中对于企业作出的各种承诺要予以及时兑现,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中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二是促进政策落实,推进“三抓一优”。政府应紧紧围绕招商引资中的专项财政扶持、土地要素保障、管理服务机制和收益共享机制等具体问题研究对策,不断优化企业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三是促进创新创业,加速转型升级。通过在小镇这一有限的空间内集聚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创新要素,破解传统镇域经济中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难题,依托特色小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特色小镇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济实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历来是制约咸宁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可将PPP模式作为重要抓手,制定相应政策明确PPP项目的实施范围、运作模式、操作流程及回报机制、退出机制,形成配套完善的操作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性强、带动经济增长显著的特色小镇项目。同时,政府优先支持项目投资方向国家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争取长期低息贷款,引导小资金撬动大资本,实现多元化融资减轻政府负担,并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镇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创新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融资模式。

  深入推进人才引进战略,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大力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是破解镇域经济人才集聚难题的有效手段。一是要鼓励“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以技术入股,并在资金扶持、研发奖励、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配套保障,以灵活的机制体制吸引人才流入。二是要加大与地方高校的联合培养人才力度,大力扶持与地方重点产业对接度高的优势专业,积极依托职业院校建设技能培训基地,培养特色小镇建设所需要的紧缺人才,制定优惠的就(创)业政策并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使本土高素质毕业生回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

  引进优质项目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前提,而如何转变传统思维来运作项目则是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拓宽市场资源。随着各种信息和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经营模式的统治趋势日益增强。首先,将云技术、智慧产业深度融合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改变小镇形象、提高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功能,构建方便快捷的生活圈和商业圈。其次,在由社交传播引发的关注型经济发展热潮中,充分运用“微经济”手段的传播效果,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及时传播特色小镇的产品、服务等各种信息,不断提升咸宁“特色小镇+”的辐射能级,实现“小题大做”的目标。

  孵化和培育特色产业是建设特色小镇的核心环节。首先,咸宁市应发挥区位、交通等显著优势,充分挖掘竹、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的历史人文内涵,实现经典产业的提档升级。其次,咸宁市应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城市圈的辐射功能,推动“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三大新兴产业与智能机电、互联网+、新材料等支撑咸宁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特而强”的产业集群。最后,特色小镇要以不低于3A级景区的建设标准来进行整体规划,在整体布局和建筑风貌上要展现鄂南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十三五”时期是咸宁市绿色崛起的黄金时期,咸宁应充分发挥自身生态资源优势,抓住国家、省市建设生态、低碳城市的机遇,牢固树立“碧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环保作为产业引进的第一道门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全域规划、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的原则,以形态“小而美”为建设标准,将特色小镇这种新型产业形态与咸宁传统的旅游、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坚决保留特色小镇的原始风貌和原汁原味的乡愁特色,实现生态特色与产业特色的协调发展。以特色小镇为咸宁经济发展的生态样板,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深入开展各种污染防治行动,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融,将其建设成为低碳城镇的示范区和低碳产业的试验区,营造优美宜居的良好环境。

  机制体制“新而活”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制度供给要灵活,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先行阵地,凡是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改革试点,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可以优先上报、优先审批,先行突破。积极利用特色小镇建设契机,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奖励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给予财权、事权、用地权等方面的充分保障,提高特色小镇的运行效率。其次是规划布局要灵活,以城乡联动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拓展公共服务范围,把特色小镇作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节点,必须以一体化为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水、电、路、气、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城乡统一布局。依托特色小镇建设搭建各种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休闲、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引导城市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要素的高效配置和产业链双向对接,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主管: 中共咸宁市委宣传部 咸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鄂ICP备06018974号 © 版权所有咸宁日报

  咸宁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银泉大道198号邮编:437100 电线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